亨利八世
亨利七世去世之后,亨利八世于1509年4月22日继位登基。他即位后迎娶了成为遗孀的兄嫂凯瑟琳,两人在1509年6月11日正式结婚,同年6月24日于西敏寺加冕。亨利八世刚刚登上王位时,他对理政几乎没有兴趣,相反,他更喜欢奢饰品和从事体育活动。继位开始的头两年,他几乎放手让大臣们主事,之后他才开始对自己所统治的领域和军事战略发生了兴趣[6]。年轻时代的亨利,情感丰富、精力充沛,且颇有音乐才华,16世纪流传至今的一首英格兰民谣《绿袖子》据说是出自他的作曲[7],但同时也以脾气暴戾而闻名。1536年2月,他因为参加一场比武大赛而严重受伤,曾一度昏迷几个小时,这次的创伤给他腿上留下了终生残疾并导致行动不变,他因此而暴饮暴食导致身体愈加肥胖。身体健康的下降,更使得他变得易怒和暴虐[8]。由于他处决了自己的两任妻子和三个手下大臣、对效忠罗马教廷的天主教教徒进行打压以及严酷镇压反对派,因此他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的暴君[9]。
对外关系
编辑
1511年-1514年的战争
编辑
1511年10月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成立反法神圣同盟之后[10],亨利八世也与西班牙的费尔南多二世签订了协议。亨利希望以此将英格兰与西班牙结成新同盟。为了收复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中失去的飞地阿基坦,亨利策划1512年春季英西联合进攻,以实现他统治法国的梦想[10]。然而,1512年4月正式宣战之后,这次袭击并非是亨利亲自指挥[11],而且遭到败绩,费尔南多只是想利用它达到自己目的,这使联盟关系变得紧张。好在不久之后,法国人被赶出了意大利,联盟得以幸存,双方都希望赢得对法国的进一步胜利[10]。1513年6月30日,亨利入侵法国,英格兰军队在吉纳盖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Spurs)中击败了法国军队,这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并不影响全局,然而英国达到了宣传目的。之后,英格兰将到手的泰鲁阿讷交给了马克西米利安,而亨利八世亲率大军奔向更重要的据点——图尔奈[10]。亨利在外远征之际,他的姐夫——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却趁虚攻入英格兰[12]。但是在凯瑟琳王后的督战下,英格兰军队在1513年9月9日的弗洛登战役中击败了苏格兰军队,詹姆斯四世战死。这场短暂的战争以苏格兰败退而收场[10]。这场战争尽管让亨利八世尝到了军事胜利的甜头,但是他决定不再参与1514年的战争行动,因为这期间他在经济上支持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导致了英格兰国库吃紧[10]。这场战争随著倾向与法国和谈的教皇利奥十世取代了尤利乌斯二世,亨利自己也和法国路易十二签订了条约,他的妹妹将成为路易十二的妻子,以此向年轻的查尔斯承诺此条约可以确保8年之久的和平[10]
与法国、西班牙的三边关系
编辑
1520亨利八世与佛朗索瓦一世会聚加莱的金帛盛会
亨利妻子凯瑟琳的侄子查理五世,继承了欧洲两大帝国,1516年成为西班牙国王,1519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去世后,他的堂兄弗朗索瓦一世继位[10]。这三个王位的年轻继承人,都有机会重塑江山。面临来自东方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为了维护西欧各国的安全,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托马斯·沃尔西促成了英格兰与法国达成和解的1518年伦敦条约(英语:Treaty of London (1518))[10]。亨利于1520年6月7日在加来附近的属于英格兰领地的巴兰冈会见了法国新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举行了为期两周的奢华娱乐活动的“金帛盛会”,旨在建立双方友好关系,避免战争。然而各方的利益相互冲突,亨利八世依然坚持恢复以前在法国的飞地,但也寻求与勃艮第结盟,以及继续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10]
查理五世于1521年从他所控制的欧洲大陆领土向法国发动战争,亨利试图提出调解但收效甚微。年底英格兰与查理五世结盟,英国在法国北部地区的一次军事行动,占据了一小块空间。查理五世在1525年帕维亚战役中俘获了弗朗索瓦之后,掌握了和平的主动,于是亨利决定退出其盟友的战争,并于1525年8月30日在英格兰赫特福德郡首席大臣沃尔西与法国大使签订了摩尔条约(英语:Treaty of the More),条约规定:英格兰同意放弃在法国境内的飞地领土要求,作为补偿,每年法国给予英格兰两万法郎的赔偿,同时英格兰斡旋使查理五世释放被俘的佛朗索瓦一世[10]。
对爱尔兰的征服
编辑
1534年亨利八世要求移居在爱尔兰的英格兰贵族们将管辖的土地上交英格兰国王,再由英格兰国王进行封赏。1542年亨利八世又以爱尔兰议会的名义宣布他为爱尔兰国王。这成为了英格兰开始统治爱尔兰的第一步,但是亨利八世的爱尔兰政策遭到了当地贵族们的抵制,爱尔兰贵族们的反叛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初。
与苏格兰的战争
编辑
为了消除来自苏格兰的潜在威胁,英格兰与苏格兰于1542年11月24日,在交界处展开了索维莫斯战役[10],苏格兰战败。詹姆斯五世于12月15日去世。亨利借此希望他的儿子与詹姆斯五世的继任者玛丽的联姻来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这个建议得到了苏格兰摄政王詹姆斯·汉密尔顿的同意,却遭到了苏格兰国会的反对。为此1543年12月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八年被称之为“粗暴求婚”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亨利去世后若干年[13][10][14]。
统合威尔士行政律法
编辑
早在诺曼征服时代,英格兰势力开始影响威尔士,1283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征服了威尔士公国全境,1284年《罗德兰法规(英语:Statute of Rhuddlan)》通过,旨在以英格兰法律取代威尔士刑法,但威尔士民法以及独自的行政法律体系一直继续沿用。直到亨利八时时期通过的《1535年和1542年威尔士法律法案(英语:Laws in Wales Acts 1535 and 1542)》首次将威尔士的民法以及行政管理体系完全纳入到了英格兰王国的法律体系之内[15]。
与法国的第二次战争
编辑
1539年法国与西班牙的关系破裂,最终转化为战争。随著凯瑟琳的去世以及安·博林的被处决,查理五世与亨利八世关系逐渐改善。两者之间订立了秘密联盟,亨利决定参加意大利战争以支持他的盟友,计划于1543年入侵法国[10]。但是后来与苏格兰战争的爆发,拖延了英格兰对法国的进攻,这惹恼了查理五世。最后亨利终于决定于1544年6月对法国进行一次兵分两路的袭击,一路是进攻蒙特勒伊,另一路是进攻布洛涅,蒙特勒伊久攻不下,布洛涅于1544年9月18日被攻陷[10]。但是亨利八世拒绝了查理五世的进军巴黎的要求,查理五世作战失利,不得不与法国求和[10]。亨利八世面临单独与法国作战的局面,佛朗索瓦一世试图于1545年夏天反攻英格兰,但在索伦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Solent)中被击退。耗尽财力的英法双方只得于1546年6月7日签署坎普条约(英语:Treaty of Ardres),英格兰获得了布洛涅为期八年的管辖权,之后再以75万英镑返还给法国,因为亨利八世的财政已经是捉襟见肘,1544年至1546年的这场战争消耗了英格兰国库65万英镑[10]。
与罗马教廷决裂
编辑
亨利八世统治期间,主导了一个当时引起极大争议并引发了社会矛盾、但后来也成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宗教国策,那就是与罗马教廷分道扬镳。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的出发点并不是像马丁·路德那样以回归基督教本义为目的所追求的宗教改革,而是因为他意欲与兄嫂凯瑟琳离婚,却不为罗马教廷允准为由,为了达到与凯瑟琳王后离婚这一现实功利目的,亨利八世不惜另起炉灶,建立独立的英国圣公会,并宣布自己是英国圣公会的首领。当时英格兰尚还在罗马教廷的影响之下,亨利八世这个决断,在民众当中产生了对亨利八世的抵触情绪,英格兰各地也因此陷于混乱并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16],但是亨利八世依然强制推行他的“去罗马化”宗教政策,为此拆毁了许多天主教教堂,将天主教教堂的财物充公。英格兰国会通过法案,断绝和罗马教廷的宗教联系,新任坎特伯里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宣布亨利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亨利八世这个行为固然加深了与罗马教廷的矛盾,一度引发了英格兰的社会动乱,但从长远来看,摆脱了罗马教廷束缚的英格兰从一个天主教的国家逐渐演变为一个基督教新教的国家。英国圣公会的产生与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汇合在一起,导致了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形成了新生的新教势力,它与东正教、天主教形成三个主要的基督教教派。
镇压叛乱
编辑
亨利八世时期,随著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在约克郡地区,导致了人口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为此很多曾经作为的公有地被圈占,进而导致了劳力过剩和商品价格上涨,为社会动荡醖酿了不安因素。1535年的粮食谷物歉收导致了同年6月的克拉文(Craven)和1536年4月的萨默塞特郡的粮食暴动。除此之外,由于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在这过程中,他手下的重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强行关闭天主教修道院和教堂,将教会财产充公。引发了人们的抗议,进而发生了林肯郡暴动。这场暴动马上被镇压下去。但是同年10月在约克郡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求恩巡礼起义”。起义在其领袖罗伯特·阿斯克(英语:Robert Aske (political leader))领导下,其规模迅速扩散到英格兰北部地区。这场因为经济和宗教原因导致的大规模社会暴动,给亨利八世的统治带来了巨大危机。为此,亨利八世采用了软硬兼施、欺诈诱骗等手段残酷镇压了这些起义,参与起义的决策者们共有216人其中包括天主教教士和他们的家属被处决。
三个重臣
编辑
亨利八世时代,有三个大臣先后受到器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颇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味。然而,这三个曾经受到亨利八世器重的行政长官,却先后被亨利八世投入监牢并被处决。
亨利八世时期受到器重的三位大臣 托马斯·沃尔西(左)、托马斯·莫尔(中)、托马斯·克伦威尔(右)
托马斯·沃尔西
编辑
亨利八世继位初始,第一位宠臣是首席大法官托马斯·沃尔西枢机,当时英格兰还没有与罗马教廷决裂,亨利八世为了能解除与兄嫂凯瑟琳的婚姻,他曾经征询了托马斯·沃尔西的意见,沃尔西也前往罗马,面见教宗以寻求教廷方面的首肯。但教廷受到西班牙王室,特别是来自凯瑟琳外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凯瑟琳更兴讼挑战离婚的决定。沃尔西枢机因无法取得离婚同意而失宠,1530年托马斯·沃尔西被判为叛国罪,在被押送伦敦的路途中,客死莱斯特。
托马斯·莫尔
编辑
托马斯·莫尔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亨利八世早期也反对宗教改革,这与莫尔的观点相同,莫尔在民众中的名望以及办事能力深得亨利八世欣赏。1518年,莫尔被任命为王室法庭庭长、枢密顾问官。1521年被任命为财务大臣,1523年莫尔被选为下议院议长。沃尔西失宠之后,1529年他取代了沃尔西的首席大法官位置,成为了仅次于国王的第一号要人。然而,随著亨利八世为了达到与凯瑟琳离婚而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并建立了与之分庭抗礼的英国圣公会,这与莫尔的价值理念发生了冲突,为此他不得不辞去了官职。1533年11月英国国会通过最高权法案(Act of Supremacy),确定国王为英国国教教首。此外,国会还规定:亨利的第一次婚姻无效,第二次婚姻合法。同时有起草了一个承认这个原则的誓词,并分发给包括莫尔在内的伦敦和威斯敏斯特的全体教士们,莫尔拒绝承认誓词,于是他遭到逮捕,被囚禁在伦敦塔达一年多。1535年7月6日,他和另外少数拒绝承认誓词的教士遭到处决。
托马斯·克伦威尔
编辑
托马斯·莫尔失势之后,作为主事官的托马斯·克伦威尔又得到亨利八世的器重,他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离婚解除以及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推行不遗馀力。1534年,克伦威尔力促国会通过一系列改革法案:“上诉限制条例”禁止英国教会法庭上诉到教皇、禁止教会不经英王允许发布规章;“教职任命法案”规定教会必须根据英王指定的候选人推选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唯一最高权威;“王位继承法”宣布凯瑟琳的女儿玛丽乃是私生女,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则为顺位继承人;“叛国罪法案”规定不承认英王的最高权威即是叛国罪,可判处死刑;并且取消给教宗的献金(Peter's Pence)。在安妮·博林失宠后,他又竭力铲除博林家族党羽,1536年他取代了汤玛斯·博林(英语:Thomas Boleyn, 1st Earl of Wiltshire)(安·博林的父亲)成为掌玺大臣。然而在他登上权力顶峰过程中,四处树敌,包括曾经是他的盟友博林家族和亨利八世的宠臣诺福克公爵,但是因为安排亨利第四次婚姻(与安妮·克莱沃)的失败,亨利八世对他失去了信任。后来亨利八世听信了诺福克公爵关于克伦威尔是宗教异端的谗言,在诺福克公爵的策划下,克伦威尔被解职,并被关进伦敦塔。1540年7月28日克伦威尔以叛国罪在伦敦塔被处死。
亨利八世的个人生活
编辑
亨利八世迎娶了兄嫂凯瑟琳之后,长女夭折,次子亨利康沃尔公爵(英语:Henry, Duke of Cornwall亨利)(Henry, Duke of Cornwall)出生52日后夭亡,产下多名死胎后,终于在1516年产下玛丽公主。由于一直没有男系后代,无法满足亨利八世有后继位的期望,亨利八世开始感受到王位继承危机。除了担心继承人问题之外,他也厌倦了比他大六岁的妻子。
亨利八世继位后直到去世,在他一生中戏剧般地前后迎娶了六位妻子。她们分别是凯瑟琳、安妮·博林、珍妮·西摩、安妮·克莱沃、凯瑟琳·霍华德和凯瑟琳·帕尔。在这六位妻子当中,亨利八世除了与凯瑟琳生了玛丽公主以外,与第二任妻子安·博林生了伊丽莎白公主,与第三任妻子珍妮·西摩生了爱德华王子。这三个子女分别在不同时期,继承了都铎王朝的王位。
六个女人的最终结局各有不同。兄嫂凯瑟琳最终被英格兰圣公会教会宣布她与亨利八世的婚姻无效,被打入冷宫之后郁郁而终;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和第五任妻子凯瑟琳·霍华德以通奸罪被斩首;第三任妻子珍妮·西摩生下王子爱德华六世之后死于产褥热;第四任妻子安妮·克莱沃最后与亨利八世离婚;最后一任妻子凯瑟琳·帕尔陪伴亨利八世至终。
亨利八世的六任妻子(从左到右) 第一任凯瑟琳、第二任安·博林、第三任简·西摩、第四任安·克莱沃、第五任凯·霍华德、第六任凯·帕尔
亨利八世官邸汉普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