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帮派史之明教:武则天的心机回鹘人的谋划武宗灭佛的陪葬

中国帮派史之明教:武则天的心机回鹘人的谋划武宗灭佛的陪葬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后续会逐渐解答这个问题,但首先,我们来看看明教究竟是怎么出现的。

其实,《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并不是金庸首次在小说中提到的。

早在金庸的另一部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明教一词就已有出现。

在小说的第十六回,周伯通与郭靖谈论《九阴真经》的来源时提到,宋徽宗时期的皇帝曾下令收集天下道教经典,重新刻印出版,负责此事的官员名叫黄裳。黄裳为了避免错误,逐字逐句校对这些经典,久而久之,他从中悟出了绝世武功,成了武林中的一位高手。

一天,黄裳发现:

“忽然在他治下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教派,名为‘明教’,据说是西域的波斯人传来的。这些教徒不拜太上老君、不拜至圣先师,也不拜佛祖,他们却拜一个外国的老魔,而且不吃肉,只吃素。徽宗皇帝对此感到震怒,便命黄裳派兵去剿灭这些邪教。”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的这段描述,比起后文朱元璋加入明教的情节,更加贴近史实。

首先,明教确实是由波斯人创立的。

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in)结合了祆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理论,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宗教——摩尼教。

摩尼教的信徒将这一教义逐步传播至西亚、中亚、欧洲、北非以及东亚等地区。

摩尼教首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

当时,武则天大力支持摩尼教的传播,这可能是因为她篡位而缺乏法理支持,希望借助新兴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然而到了唐玄宗时期,约40年后,唐玄宗宣布摩尼教为邪教,并开始打压。

这可能是他对摩尼教影响力日渐增长的不安,或许也有清算的意味。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为了平息叛乱,唐朝请来了北方的回鹘帮助。

回鹘的牟羽可汗带领军队进入唐朝,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在这次过程中,牟羽可汗接触到了摩尼教,并对其教义产生了兴趣。

他不仅改信摩尼教,还将其定为回鹘的国教。

在回鹘的支持下,摩尼教在唐朝得以继续传播,直至唐武宗即位。

唐武宗,即唐朝的第八任皇帝,继位后采取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

由于佛教寺庙占据大量土地且免税,导致唐朝财政亏空严重,因此唐武宗下令拆除佛寺、强迫僧侣还俗,并没收寺庙的土地和财产。

这场改革被称为“三武灭佛”,其中第三次大规模打击发生在武宗的“会昌法难”时期。

摩尼教也未能幸免,武宗同样下令拆除摩尼教的寺庙,驱逐外籍僧侣,销毁教义文献。

从此,摩尼教再度转入地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然而,到了五代末期和宋朝初年,摩尼教重新复兴。

这一次,他们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式。

摩尼教伪装成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以避开官方的打压。

例如,他们将摩尼教经典伪装成道教经典,甚至将自己的经典纳入道教经文《道藏》之中。

他们还模仿佛寺和道馆,建立自己的庙宇,极力让自己“本土化”。

此时,“明教”这一名称便开始逐渐出现。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对明教的描写有一点特别贴近历史,那就是明教的教徒不吃肉只吃菜。

这与北宋时期对于非法宗教团体的普遍描述相吻合。

当时,北宋的“食菜事魔”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吃肉的非法教派,其中就包括了摩尼教。

金庸所写的黄裳,确有其人,他确实在宋徽宗时期参与了道教经典《政和万寿道藏》的雕版制作工作,并且在道家典籍的圈子中享有较高声誉。

而黄裳与明教也有一定的关联。

正如我们所说,明教在宋朝时期伪装道家经典来传播自己的教义,而黄裳便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金庸小说中的黄裳,因参与剿灭明教而与其结下仇恨,后来为报仇暗中研究武功,最终创造出《九阴真经》。

这段情节虽然是小说中的虚构,但它的原型正是明教的历史。

《倚天屠龙记》中提到,方腊是北宋末年一位重要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所依靠的宗教力量,很可能就是明教。

那么,方腊的起义和明教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呢?

以及朱元璋和明教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期继续讨论。

参考文献:

《从摩尼教到明教述评》 杨富学

《明教:扎根中国的摩尼教》 林悟殊

《射雕英雄传(后记)》 金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